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基础设施齐全,广东企业来了就能用”

2014-04-14
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基础设施齐全,广东企业来了就能用”(组图)

 
印尼雅加达港口。
印尼雅加达港口。
棉兰中国古城。
棉兰中国古城。
印尼雅加达国立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瓷器。
印尼雅加达国立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瓷器。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却没有因大海阻隔了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两国人民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友好往来的大门。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次次都到访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去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尼,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提出与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日前,广东外事新闻调研组前往印度尼西亚,走访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三大城市棉兰,了解当地发展。在调研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和“走出去”的强烈渴望,政企界人士也由此发现了广东企业扩大对印尼投资的可能性。

  踏寻历史

  唐宋年间广东人开始移居印尼

  华人到印尼生根发芽,最早始于唐宋年间。

  秦汉之际,广州番禺是南海北岸著名的都会和舶来品集散中心,能够成批制造内河与沿海航行船只。中国商船从这里出发,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去到南亚印度,并从当地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成熟,大约在公元8—10世纪,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国成为东西方海上通商往来的必经之地。棉兰是北苏门答腊省(以下简称苏北省)省府。最早移居此地的华人是广东客家人。

  记者来到位于棉兰市玛勒兰镇巴耶巴希尔的古老中国城遗址—这里几乎可被看作是棉兰最初发迹的源地。19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棉兰还叫日里,是位于日里(Deli)河与巴布拉(Babura)河交界处的一个小乡村。尽管土地肥沃,但却处处芦苇丛生,是片瘴疠之乡。

  可是祖籍广东嘉应的华侨张榕轩,却发现这是一块适合生产烟叶的宝地。他凭着客家人擅长于开垦和种植的特长,到棉兰租借了一大片土地拓荒。受他的影响,老家的部分乡亲们也来到这里,一同开垦。

  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近代以来,广东人最初是作为契约劳工大量移民到苏北一带,属于较早的移民群体。

  “那时我的祖先很穷,刚来棉兰时替荷兰殖民者打工。但他们勤劳节俭,到后来凭着打工积攒下的钱开始自己做生意。”在中国城遗址旁的一个寺庙,第三代华人程文华告诉记者,他的祖父后来不再打工,而是自己开了一家五金店。

  现在走在这座古老中国城的街道上,两边建有骑楼和斜顶的房屋错落有致,不禁让人遥想当年在这个河口地带贸易繁盛的景象。

  精神传承

  华人为中印尼友好添砖加瓦

  当前,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这是一种对未来的追寻,也是对过去的传承。历史上不少客居印尼的广东华人为中国和印尼的互联互通献出毕生心力。

  “凡遇一切善举,无不慷慨乐输,虽巨万无少吝。”这句话描述的是棉兰城市发展的开拓者张榕轩。说起这位祖籍梅州的华侨实业家,很多棉兰人耳熟能详。当地甚至为张榕轩修建了一个纪念馆。张榕轩和弟弟张耀轩通过自己创业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为当地社会做了不少贡献,包括很多慈善之举。

  而且,张家一直在为中国和印尼的友好发展添砖加瓦。张榕轩的儿子张步青历任几届中国驻棉兰总领事。而张榕轩的曾孙张洪均不久前刚刚为印尼当地原住民捐建了一所小学。

  “我们的家训是勤劳、刻苦,尊师重道,要做好事,善待他人,不管是我们华人还是印尼人。这个东西一定要世代传下去,所以我们要跟随他的精神。”已年近八十、步履蹒跚的张洪均对记者说。

  经济驱动

  当地副省长盼开通广州—棉兰直航

  从吉隆坡飞抵棉兰时,记者降落在棉兰新修建的瓜拉纳姆国际机场。瓜拉纳姆国际机场是印尼唯一与火车运输相连接的机场,可同时容纳33架飞机,年运送乘客约800万人次。

  从机场出来,是一条笔直崭新的高速路。记者得知,这条从机场通往棉兰市区的高速公路,是由中国政府贷款,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建,该项目包括全长17.8公里高速公路,四座立交桥,八座主线桥,一座跨线桥,总造价约1.5亿美元,工期900天,目前只有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

  刚踏上苏北省的土地,就已感受到这里对基础设施建设等直接投资的强烈渴望以及印尼政府对当地发展的重视。

  苏北省是印尼第四大省,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稻米产量最多、油棕产量全国第二的地区。其所在岛屿苏门答腊岛是印尼六大经济发展走廊之一。

  据了解,整个苏门答腊岛经济走廊计划投资165亿美元,位居印尼六大经济走廊投资额之首,占总数的38%,重点发展农业种植园、矿产开采和加工工业等。

  同时,苏北省濒临马六甲海峡,与新加坡、吉隆坡及槟城隔海相望。在古代,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而现在,从苏北省首府棉兰市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吉隆坡仅有一个马六甲海峡之隔,乘坐飞机只需40—50分钟。

  但眼下对苏北省而言,仅仅在东南亚地区谋求交流合作并不能满足其发展愿望。他们在寻求跨过大海,与中国和广东建立更方便快捷的联系。

  “广东与苏北省结为姐妹省已12年,先辈们的努力成果不应该被辜负,应在我们的手上继续发扬光大。”苏北省副省长东姑·尔利努拉利表示,希望不久的将来,广州能与棉兰开通直航。据他介绍,目前棉兰所有机场客流量是每年1500万人次。

  记者从中国驻棉兰总领事馆相关人员口中得知,去年该领事馆共处理从棉兰到中国的签证1.7万个,而今年2月,签证量同比增长20%—30%,其中绝大部分是去往广东。他们大都去参加广交会或者到广东观光旅游。

  “现在,许多从中国、广东输入印尼或印尼销往中国的商品,大都要通过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等第三方,如果能开通直航,就不用通过第三方了,可以为双方节省更多物流成本,从而增加双边贸易额。”短短几分钟,东姑·尔利努拉利又一次提及开通直航愿望。

  除了“上天”,还有“下海”。

  苏北省正计划在瓜拉丹戎(Kuala Tanjung)兴建港口。瓜拉丹戎位于马六甲海峡中段,建大型港口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已被印尼政府拟定为西部海上重要门户,并将作为苏门答腊岛棕油、橡胶等自然资源的输出通道,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港口由印尼第一港口公司承建,拟投资约5-6亿美元,建造一个面积约40公顷的国际标准集装箱码头,计划于2015年开工,2018年完成。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投资建造了科伦坡南港,我们想借鉴这一成功的模式,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成财团合资承建和运营。”苏北省投资处主任黛薇·布尔娜玛女士说,印尼港务局给予第一港口公司的集装箱码头特许经营权为70年,外资最大占股比例可以商讨。该公司还希望投资商在港区建工业园,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设厂。

  此外,苏北省希望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渴望广东与苏北省在农业和矿产资源领域加强合作。

  “我们的棕榈油工业园区附近就是油棕种植区,原料充足,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广东企业过来可直接在这里加工。”黛薇·布尔娜玛女士说,目前这个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已经齐全,广东企业只要一进来即可使用。

  点评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临时代办刘洪洋:

  共建丝路,关键看两国共同需要什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根植于我国对外交往和贸易历史的路,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当前沿线各国寻求互利合作的共同愿景下,提出这一战略构想,是很容易被海内外所接受的。

  当前,印尼苏西洛政府非常重视推动本国地区发展在经济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他们提出六大经济走廊计划,要着重开展包括港口、桥梁、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印尼资源丰富,可是却开采不出来,或运不出去,主要就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比方说他们的港口,大都是私人小成本经营,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天赋异禀的丰富资源运输成本高。印尼,还有很多潜能值得开发。

  事实上,广东在印尼的投资已经不算少了,广东与印尼的双边贸易额也占中印尼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在我看来,两地在资源、能源、产业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东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建议到海外投资,要熟悉当地法律,尊重当地习俗文化,融入当地社会。

  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看对方想要什么,我们需要什么?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在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链接

  印尼“六大经济走廊”

  印尼六大经济走廊的选取是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下游产业对投资的渴望。其中,苏门答腊岛北部以棕榈油加工为发展主要方向,投资10亿美元;南部发展煤矿业,这里煤炭储量占全印尼39%,估计有181.3亿吨储量。苏拉威西着重发展以巧克力、椰子、海草、手工编织为主的渔业和制造加工业。爪哇目前已有7个工业园,这里占了印尼总出口量的65%,汽车制造业可到此投资发展。巴厘岛和龙目岛发展旅游业。

  合作契机

  广东可与印尼合作推进转型升级

  自去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印尼遭遇经常账户赤字、贸易逆差、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大宗初级商品价格下降对印尼出口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通胀压力持续上升。

  在中印尼经贸关系中,2013年,中国成为印尼非油气产品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83.5亿美元,其中广东企业的贸易额占两国贸易总额近四分之一。2015年双方希望能够达到800亿美元。

  去年8月以来,印尼政府和央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加强基础设施、鼓励投资等政策措施。

  “在过去的3年,印尼工业园项目共吸引投资460亿美元,其中42%是本国私营企业,10%来自政府,26%来源于国营企业,余下是混合资金。”印尼经济事务协调部副部长卢克曼介绍。

  他希望,广东可与印尼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印尼土地、人力、物力优势,在这里进行产品的制造加工,再出口到其他地方。

  基建列入两国合作规划

  走访印尼一些地区,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堵。狭窄的城市道路、不甚平坦的路况,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外国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地“走进来”。

  印尼政府看到了这一点,甚至把基础设施建设写进与中国的合作发展规划。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尼时,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印尼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旨在共同推动两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卢克曼介绍,印尼希望能够实现GDP7%的增速,因此新一轮发展计划不再仅局限于爪哇,而是扩展到其他外岛,而这意味着海空领域的互联互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只有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率。”卢克曼认为,参与到前景广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印尼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改善电力、高速公路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刻不容缓。

据了解,印尼共有56个战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至2025年印尼基础设施共需投入资金约3343亿美元,其中,印尼政府将提供约630亿美元、印尼国营企业提供约750亿美元建设资金。其余约1963亿美元将向国外投资者和本国私营企业筹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也了解到,由于印尼对外来企业投资重大公共设施项目的使用年限规定及其他因素,令一些海外投资者持审慎态度。

  总策划:张东明 傅朗 王更辉

  总统筹:李坚 段功伟

  策划执行:黄国平 徐林

  撰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赖竞超

  摄影:黄国平

  翻译:葛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