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妥善处理新老城市生态系统衔接

2013-08-02
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瑞士制造饮誉全球,“钟表王国”城镇化进程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妥善处理新老城市生态系统衔接
 

 

 

 

 

 

    本期嘉宾

    瑞士联邦经济发展局官员

    鲁道夫·希斯(上图)

    瑞士联邦经济发展局官员

    菲利克斯·卢森博格(中图)

    日内瓦州城市规划局局长

    伊莎贝尔·吉罗(下图)

    瑞士的首都伯尔尼是世界著名的古都,也是此次“国际调研”瑞士行的首站。从德国起飞,经过1小时的云端徜徉,笔者似乎一下“穿越”到了中世纪——眼前是塔楼、喷泉、拱廊,鳞次栉比的红屋顶分布在精巧的半岛之上。

    伯尔尼保留了16世纪典雅的拱形长廊,18世纪的主体建筑,却是瑞士联邦行政和银行业、医学保健和服务行业的中心,还有着21世纪最新的电子通讯、电脑技术。

    在走读日内瓦、茵特拉根等著名城市后,笔者发现这种古老城池与创新产业的巧妙规划,现代与传统的完美交融,自然与人文的激情碰撞,是瑞士联邦众多城市的共同特点。

    曾经的阿尔卑斯山区农牧业小国,如今已远不止是美景天堂,瑞士政府正不断精确“瑞士制造”的定义,其饮誉全球的食品、化工、金融业、建筑和高端精细制造业尤其是钟表业,不断提升着这个“梦想国度”的全球竞争力。

    作为一个有着26个州、2000多个地级市的联邦国家,其先进的发展理念哪些值得广东借鉴?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扶持、打造高精尖品牌方面,是否有广东可学可用的经验?带着问题,我们把瑞士“国际圆桌”的目标锁定在瑞士联邦经济发展局和日内瓦州城市规划局。

    自贸区

    中瑞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合作空间巨大

    南方日报:我们看到许多经济预测报告都是由瑞士联邦经济局发布的。具体来说这个部门的职能是什么?

    鲁道夫·希斯:联邦经济局由多个部门组成,第一个部门履行像办公厅一样的职能,负责立法和政策法规制定;第二个部门是经济政策部,负责搜集瑞士整体经济运行数据和进行宏观调控分析;第三个部门是劳工部,负责就业,包括如何促进就业等;第四个部门是促进董事局,主要负责对经济的调控,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五个部门是对外经济部,工作主要分两块,一块负责双边经济关系,另一块是负责与WTO等经济组织对接。眼下的重点工作是中瑞自贸区的谈判。

    南方日报:如您所说,2011年1月28日中国-瑞士自贸区谈判在达沃斯启动,能否透露这项工作如今进展如何?

    鲁道夫·希斯:近年我们常到中国,重点工作就是自贸区谈判。瑞中两国有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瑞士1950年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建交63年来,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能源等众多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与合作。我可以举个例子,瑞士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在中国却设有很多使领馆,这说明双边贸易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因为使领馆的设立必然受经济驱动。

    回到自贸区的问题,可回溯到1974年,瑞中两国就签订了贸易协定,并成立了经贸联委会,由两国的主管部门共同商定如何合作,委员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工业发展、企业交流提供了很多契机。2007年,瑞士正式承认中国全面市场经济地位,这也是重要一步。2009年1月,瑞中两国政府首脑就启动中瑞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达成一致。

    南方日报:今后,双方又将有哪些措施来继续推动自贸区的工作?

    鲁道夫·希斯:自瑞中两国就自贸区的问题达成协议至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从这些年两国贸易交往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从开始到现在,两国的交易量增长了13倍,中国成为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此外,1980年第一家两国合资企业诞生,2011年瑞士对中国的投资达到140亿美元。瑞士的早期投资主要集中在上海等较发达地区,现在已遍布中国各地。尤其是1993年到2011年,瑞士往中国投资额上涨幅度非常大。瑞中双方的经济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我们合作空间巨大,这是共识,因此围绕自贸区这个中心工作,相信双方还会有很多高层互访、交流。

    区域协调

    大州给小州提供财政补助

    南方日报:瑞士西北部是山区,和法国接壤,中间是平原地区,地理地貌差别很大,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很有特色。

    伊莎贝尔·吉罗:确实,我们的区域经济分好几个层次,其中包括都市经济区,主要在日内瓦和苏黎世及周边;还有中级城市经济区,主要在阿尔卑斯山脉区域,包括旅游区和离城市中心比较遥远的农村区域。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比如,日内瓦、苏黎世主打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日内瓦是许多国际机构的驻地,而位于北部的巴塞尔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在西北部的山区,分布着中小企业和制表业,阿尔卑斯边缘地区也有中小企业还有能源产业,不过总体而言,山区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南部地区也以农业为主,主要是家庭农场。

    南方日报:瑞士联邦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州和市的数量非常多,这样的行政区划分设置对协调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

    鲁道夫·希斯:瑞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会共同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当市一级发现问题的时候会向州政府求助,若还不能解决,就会求助联邦政府。在此,我想介绍瑞士联邦的空间发展战略计划。从2012年开始,联邦委员会制定了空间发展战略计划。而此之前,各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自从有了空间发展战略计划,我们将联邦划分了12个不同区域,各级城市都按照计划来发展。

    南方日报:这份空间发展战略计划有什么特色,又为瑞士带来哪些改变?

    鲁道夫·希斯:计划的第一部分是交通规划。瑞士地理位置情况复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必须促进交通系统的流动性,所以在公共交通方面由联邦政府进行总体规划,州政府负责投资建设;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环保,为了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瑞士非常注重环保。此外,在计划中还有一个财政均等系统,提出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由联邦政府统筹规划,而州与州之间还有横向的互助,比如大州给小州提供财政补助,小州给大州提供公共服务这样的模式。总之,计划的总基调是由联邦政府根据各个州人口密度和需要不同,设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框架,由区域本身制定政策来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不过尽管如此,瑞士区域发展也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比如,我们低洼平原地区的就业是上升的,在山脉地区就业是下降的,这都值得我们的关注和进一步优化。

    南方日报:广东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鲁道夫·希斯:根据瑞士的经验,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积极性调动的问题。制定政策一定要是有针对性的政策,让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能互补发展,例如提高大城市生活成本,让人们转移到中小城市。而对偏远地区,要创造就业条件,提升当地的生活质量,加强吸引力,完善交通网络建设。

    城镇化

    结构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南方日报:瑞士是如何推行城镇化进程的?

    菲利克斯·卢森博格:我们把城镇化的工作分成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区域和州政府来决定发展方向,第二阶段由当地具体落实,包括决定要有怎样不同的分区,如经济区、非经济区以及旅游区等。具体的基础建设也是由各个市自己决定。

    南方日报:瑞士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广东很有借鉴意义,能否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菲利克斯·卢森博格:在瑞士,但凡大一点的项目都必须通过国家环境测评。如果发现有问题,州政府就会立即制定政策,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往往耗时非常长,我们对此态度是很谨慎的,因为我们坚信,在城市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复合生态问题(包括自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等),必须妥善地处理新老城市生态系统的街接,并体现旧建筑和传统材料在旧城发展中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宜居的和谐城市。

    比如,瑞士有的小镇就用了原有的古老建筑,维持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历时性和演化所形成的风貌,同时也把握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总而言之,瑞士城镇的发展就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既要结合自然特点、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状况,又要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要让结构、功能、空间利用方式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走读瑞士

    中小企业优势互补  小指针转出大学问

    瑞士是举世闻名的钟表王国,其钟表业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第三大支柱性产业。但也不要忘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日本石英钟表冲击,瑞士机械钟表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近半数的钟表企业破产倒闭,造成失业,许多钟表公司还因此背负了巨额债务。

    瑞士钟表业如何走出困境?企业资源重组、抢占市场,政府力推人才培养,鼓励创新……走读瑞士我们发现,瑞士钟表业为了转型打了一系列“组合拳”,小指针“转”出了大学问。

    “有计划地进行了兼并收购,是转型的第一步。”瑞士联邦经济发展局官员艾琳·弗雷介绍,通过兼并重组,瑞士钟表业因此形成了斯沃琪(Swatch)集团、历峰(Richemont)集团、劳力士(Rolex)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让瑞士钟表业能够将所有的力量聚集,盘活资源,重拳出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瑞士的大多数手表出自阿尔卑斯山脚下小作坊的能工巧匠之手。而事实上,为人熟知的斯沃琪集团作为瑞士制表业的巨头,仅在2012年带来了73亿瑞士法郎的营收,占瑞士制表业总销售额的1/3。不仅如此,目前仅有少数高档钟表制造商能离开Swatch的配件生存。

    “这就是做大做强的好处,这有这样才能盘活资源,才能形成优势力量。”艾琳·弗雷介绍说,大企业的创新理念、重拳出击在短时间内让瑞士钟表业掀起了惊涛骇浪,销量大增、产业链逐步完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最终让整个钟表业起死回生。

    当然,除了像Swatch集团这样的巨头,瑞士许多中小型钟表企业代代相传的技术也举世闻名。有了大企业的“带领”,不少中小企业也度过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香港、美国的电子表迅速崛起的冲击。而转型升级的瑞士中小企业始终保持着生产传统机械表的技术优势,走出了“专精优特”路线。

    “这些企业将产品做到极致,做出了同行无法取代的特色,这些小厂由于生产的高档豪华表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无与伦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居高不下。”说到经验,艾琳·弗雷毫不犹豫地推出了一个关键词—才智。“钟表业所在的区域有着大量人才储备,而当地的教育系统都是为储备人才服务的,每个企业能在此找到高质量的劳动力。”

    她还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和中小企业扶持方面,政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设立了精工中心去培养人才,并鼓励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促进发展,鼓励产学研结合,不仅如此,政府还有意识将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放在一起,让落后地区能够分享先进地区的进步技术。”

    粤欧情缘

    中瑞自贸区确立后  广东瑞士互为机遇

    有人将中瑞友好关系誉为“君子之交”——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均坦诚相待、务实合作,彰显“君子之交”风范。作为率先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欧国家,瑞士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就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两国经贸关系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与瑞士有着不解之缘。据瑞士外交史记载,在1859年,看好中国市场的瑞士日内瓦州和沃州的钟表制造商就在各州政府支持下,向联邦政府提出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的要求。

    近年来,广东与瑞士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涉及科技、能源、环保、通讯、生命科学、教育等领域。对许多瑞士人而言,广东已从那个“不太熟悉的名字”成为各方面都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

    同样是对外依存度高的经济,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瑞士和广东的合作互补性也在增强。因此,广东不断向瑞士取经,寻求在金融、环保、制药、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2012年,广东和瑞士进出口总值69.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3%,其中出口9.06亿美元,进口60.32亿美元,这占据了中国与瑞士贸易额的近三成。

    在2013年2月27日至3月2日举行新一轮中瑞自由贸易区谈判中,中瑞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随着谈判的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确立后,不仅能让双方企业得以更好地投资合作,消费者也能够以更优惠的价格买到产品。在此框架下,瑞士对广东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在瑞士调研时,很多采访对象都表示,自贸区的出现让广东成为瑞士难得的机遇。而这对广东,也同样意味着一个与瑞士深化合作的难得机遇。无怪乎瑞士联邦经济发展局的官员们始终在跟调研组强调,无论是生产制造领域,还是拓展消费市场,瑞士与广东的合作都将拥有美好的前景。

    中瑞自贸区

    2011年1月28日   中国瑞士自贸区谈判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启动。

    2011年4月7日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第一轮谈判在伯尔尼举行。中瑞双方确定了谈判大纲,设立了谈判工作机制,并分组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2012年2月14日   中国瑞士自贸区第四轮谈判在北京举行。

    2012年5月8日    中国瑞士自贸区第五轮谈判在北京举行,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谈判取得了较大进展。

    2013年2月27日   中国瑞士自贸区第八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中瑞双方就自贸区货物贸易降税模式、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贸易救济、经济技术合作等内容充分交换了意见,谈判取得较大进展。

    2013年5月24日   中国与瑞士在瑞士伯尔尼签署了关于《结束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双方自2010年启动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基本尘埃落定,离协议签订和批准实施仅一步之遥。

    2013年5月27日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表示,中国—瑞士自贸区是中国在欧洲达成的首个自贸区,中瑞双方正在就协议内容履行国内的程序,并有望于今年7月正式签署协议。

    总策划:张东明 傅朗 总统筹:李坚 陈广腾 黄国平 段功伟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徐林 后方联动记者 曹斯 赖竞超 翻译: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