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素林(SurinPitsuwan),1986年起当选并连任7届泰国议会议员。1995—2001年任泰国外交部长。2008年1月出任东盟秘书长。
素林目前还在多个国际组织中任职。他是联合国全球化所涉社会问题世界委员会委员、对外关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危机集团(智囊机构)顾问、亚洲基金会理事等。
素林还是一位有着学术背景的官员:1975—1986年曾任教于Thamasat大学并担任该校学术委员会助理副主席。素林是《泰国周刊》和《曼谷邮报》的专栏作家,也是《东盟预测》杂志的评论员。
前面的话
本周一,短暂途经广州转机的东盟秘书长素林,被我们“堵”在了白云机场。
这是一次事前没走正式渠道申请的采访。一切都显得格外突然:素林在穗只停留一个多小时,采访甚至被挤在用餐时间。但见到广东的媒体,素林这个东盟的首席行政长官还是表现出极大的诚意。这里不仅有他的老朋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他非常看重的战略合作。
“广东是中国的门户,我希望下次正式来访中国时第一站就到广东,我愿意对广东了解更多,因为大多数东南亚的华侨华人都来自这个神奇的地方。”
2010年1月1日,不管你关注与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这个全世界最大的自贸区,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掀起了一股“东盟热”,让人们对金融危机下东亚体系的更大作为有了全新期待。
应我们之邀,素林对这个才运行3个月的自贸区作了全面的评点。
在这个大蛋糕中,有地缘人缘优势的广东,该如何定位呢?这是不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外在助推力?
【点评自贸区】
自贸区让大家都看到了好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把所有东盟国家紧紧连在一起的基础设施网络
南方日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年起全面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世界高度关注,您如何评价自贸区成立几个月来的表现?
素林:总的来说,自贸区的设想广受欢迎,大家都看到了它带来的好处。要知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市场覆盖了19亿人口,贸易额超过5万亿,是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负面因素,以及这些负面因素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对各种措施不断进行改进、修正。不过毫无疑问的是,东盟国家希望在自贸区找到更多机会,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保证贸易活动的公平,透明,尽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
南方日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盟与中国的合作格外引人注目,您认为哪些议题应该要优先处理?
素林:我认为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中国加东盟19亿人口的强大市场拥有强大购买力,这能给各方都带来利益。东南亚很多国家认为,中国的增长能给东南亚国家的增长带来很大信心和推动力。
南方日报:具体是哪些领域呢?
素林:现在东盟国家正在探讨紧密合作战略,建立把所有东盟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设施网络。
我们提倡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公路、铁路、航运建设的投入非常必要。如果中国与东盟国家运输体系更好、更高效的话,不管是中国到东盟,还是东盟到中国的货运、客运都能更高效。
南方日报:建在畅通交通上的紧密合作战略。
素林:当然,我认为在专家和知识方面的交流也很重要,这包括学生、学者、科学家、媒体等交流,经济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合作的关系之上。
【关注高速时代】
中国与东盟正在探讨修建从昆明途经柬埔寨、老挝,到新加坡的铁路
南方日报:您非常强调基础设施网络,中国已开始进入高速轨道时代,现在武汉到广州的高铁仅3个半小时。
素林:这个非常好!
南方日报:据闻中国方面甚至有将高铁连接欧洲的设想,请问在这方面,东盟有没有初步设想?
素林:其实,关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中国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在大湄公河领域,中国政府已经建了一条路,这条路可以连接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外,中国还在建一座桥,连接泰国和老挝,建成后,可以从昆明到老挝,到泰国,再到新加坡;我们还在探讨从昆明建设直接到新加坡的铁路,途中经过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也正在修建从云南到缅甸的铁路,可连接到印度洋。这些项目如果得以顺利进行,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市场融合上会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可推动东盟内部国家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拉得更近。
【看好中国地位】
对比起较远的欧洲、美国或是非洲其他国家,或许我们会更加重视中国
南方日报:现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可说已达历史最好时期,我们常说是亲密合作伙伴关系,您怎么解读这个“亲”?
素林:的确,远亲不如近邻(笑)。中国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泰国也仅相距200公里。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这个邻居是我们一直看重的,中国是今后经济增长的源泉,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努力发展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对比起较远的欧洲、美国或是非洲其他国家,或许我们会更加重视中国。
南方日报:去年,大国纷纷增加了对东盟的经济和战略投入。请问秘书长,东盟是如何平衡各大国之间的关系?
素林:东盟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我们欢迎全世界各个国家到此合作。正因如此,我们和世界很多国家、区域建立了对话或伙伴关系,比如俄罗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印度、中国、日本和韩国等。
这些大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能在东盟找到平台,通过与东盟合作受益,所以,无论美国、日本、中国,都可以通过这一合作平台减少分歧,东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到平衡,我们认为一切的前提就是保证竞争往良性、正面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负面的、不稳定的方向。中国作为邻居,有很大优势,包括有最大的市场,还有,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传统、人员交往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回应“本土冲击说”】
提高自身竞争力是东盟企业生存的唯一办法,我们希望东盟的生产线成为中国生产链条中的一部分
南方日报:刚才您提到自贸区建成后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具体是指什么?有人认为,中国商品会给本土制造带来冲击,而且,经济结构的雷同也会带来恶性竞争,是不是这些担忧呢?
素林:对,我觉得有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五六年前,我们设定自贸区在2010年启动,一直认为有很长时间去适应和改变自己,但直到2010年来临,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不过机遇大于挑战。所有东盟国家都非常好地应对了自贸区建立所带来的挑战。尽管很多国家企业、行业还并不强大,在挑战面前还比较脆弱,因此有些国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政府一直在鼓励当地企业想办法帮助他们,并告诉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竞争力。
南方日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是君子之交、道义之交。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素林:正因如此,我非常希望你们媒体能多报道,鼓励更多广东游客到东盟旅游,让更多企业到东盟投资,同时中国的市场对东盟保持开放,让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达到平衡,保持自贸区开放以后的平稳发展。
整个东盟人口是6亿,接近中国的一半,我们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6亿人口意识到,中国增长也会带来东盟的增长。我们希望东盟的生产线可成为中国生产链条中的一部分,比如为中国生产一些部件,无论是电脑、机电产品、还是汽车,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充分连接。
【为广东建言】
广东在自贸区中的定位要非常清晰,物流中心、投资中心还是贸易中心?一旦清晰了,东盟国家就会首先想到广东而不是其他省份
南方日报:在自贸区的构建中,您认为广东的竞争力在哪里?该如何定位?
素林:东盟跟中国自贸区启动之后,我们希望双边不仅在经贸方面收益,还要包括其他各个方面。在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在这个大蛋糕中,广东就占了其中近1/3,达到了633亿美元,比重很大。广东是物流中心,东盟国家生产的产品和部件都会先到广东来,再到其它地方,由此可见广东的特殊战略地位。
但中国到东盟投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相信这会慢慢多起来。所以,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的建立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南方日报:那您认为,广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整体框架下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发挥作用?
素林:广东必须更有效、更便捷地和中国其他省份连接,今后东盟产品或货物一运抵广州就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运往中国其他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广东、广州领导人都意识到了,武广快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此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被称为软实力。如果广东、广州能在东盟国家的人们心中具有清晰的形象定位,比如大家都认为广州是物流中心、运输中心、投资中心、贸易中心或旅游中心的话,东盟国家的人就会首先想到广东而不是其他省份。
【聚焦东亚合作】
东亚国家到了为世界体系改革、重组做出贡献的时候了
南方日报:在刚结束的中国全国“两会”上,外交部长杨洁篪提到中方一直主张并且支持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方面起主导作用,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
素林:杨部长提到东盟在东亚合作的主导地位,我们感到非常荣幸。现在大家对东亚经济期望值很高,认为东亚经济迅猛发展能带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要使东亚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使东盟10+3,10+6机制更好运行。
我个人认为,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受益非常多,经济、金融、贸易等领域都是如此。现在,到了东亚国家必须为世界体系改革、重组做出自己贡献的时候了。
你看G20峰会,很多国家来自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绝对是以后新的增长点。因此,东南亚国家必须携手保持区域增长优势,不辜负国际社会对东亚地区的期待。其中,中国的领导作用非常重要的。
南方日报:有学者提出,在这个世界金融链条中需要有亚元出现,您认同吗?
素林:作为理念、想法,这是非常好的,但实际操作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货币作为流通货币,比如在东亚地区,我们可以选择人民币或日元作为贸易结算或流通的货币,之后再考虑统一流通货币。不过,这种统一应该是很遥远的事了,因为,欧元之所以能流通,也是在国家结成欧盟后才实现的,东亚要结成这种联盟,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兼听者清
两大命题素林不可回避
随着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运行,双方已迈入紧密合作的黄金时期。
战略合作的背后是中国“富邻、睦邻、安邻”外交政策的有效调整,是逐渐建立起领导地位的负责任大国外交形象的全面展示,也是双方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直面各种矛盾、杂音、挑战,顺应地区发展趋势的自然选择。
作为东盟的首席行政长官,素林对于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自贸区给双方带来的种种机会,而他也坚信,中国的快速成长必然会随之带动起东南亚国家的快速成长。他说,这已是所有东南亚国家的共识。
但不同的声音也始终没间断。素林在采访中直面了这些问题。
对于素林来说,一方面希望中国不仅输出商品,还要输出资本,扩大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另一方面,希望东盟国家更好地应对中国商品所带来的挑战,不是抱怨,而是明白“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自身竞争力”。
这是素林任内不可回避的两大命题,可能也是自贸区能够有更远大前程的两大命题。
其实,这两大命题对于当下广东也有所启迪。
如果还有人对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有所质疑、认为“吃亏”的话,如果还有人认为合作就是向东南亚国家倾销廉价商品的话,那么,两大命题应成为我们审视的比照物。
素林对于入园企业投资将达50亿美元的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赞赏有加,他认为这是负责任中国的承担,而作为后者,随着东盟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没有自主创新含量的广东“廉价商品”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作为近邻,广东一直非常看重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希望在自贸区整体框架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省委书记汪洋来粤履新后,在2008年首次出访就是“下南洋”,余热一直持续到现在。而随后越南总理、副总理,泰国总理,新加坡国务资政的分别到访,2009年汪洋书记出访泰国、黄华华省长出访越南、菲律宾,更让双方的交流合作达到新的高度。
素林也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如果将来正式到访,他希望广东是他的第一站。
毕竟,双边贸易额中,广东占据三分之一强,这对于东盟与中国合作的全局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采写:南方日报首席记者 梅志清 记者 曹斯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王辉
总策划:杨兴锋 傅朗 王春芙 苏才芳
本期统筹:李元林 张全坚 翻译:刘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