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当危机风暴来临时创新冒险游戏升级

2011-11-23
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11年5月6日,苹果公司ipad2平板电脑正式登陆中国内地市场销售,“苹果“迷们在北京西单苹果专营店门口排队待购。苹果公司依靠创新崛起的案例,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   新华社发

眼前这几栋灰房子就是著名的“苹果”公司位于硅谷的总部。

弗劳恩霍夫协会对华业务主管莫妮卡·布朗女士,曾陪“洋顾问”协会主席布凌格博士到访广东。

  ■前面的话

  这个段子,已在中国网民中广为流传——— 至今为止,有3个著名的“苹果”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现在握在乔布斯的手中。

  现在的“苹果”已是全世界最具价值的品牌,品牌估价已达1530亿美元,其ipad平板电脑和iphone手机风靡全球,引领世界潮流与时尚。国际新闻大鳄默多克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惊叹:这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

  在美国采访时,笔者也亲眼见证了“苹果”的强大。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所有的教授、学生人手一台“苹果”电脑,那低调洁净的乳白色,似乎已成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气场。

  然而,当来到苹果公司位于硅谷的总部时,现实的低调与舆论的高扬似乎落差甚大———

  几栋普通的灰色房子,和中国的科技园区别不大,进进出出的人,虽肤色各异、神态自若,但也无甚特别,只是当听完苹果公司政府事务主管凯西·福斯特(Cathy Foster)的介绍后,不得不低叹一声:强大的“苹果”,牛得很有道理。

  南方日报首席记者 梅志清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发自旧金山 渥太华 柏林

  创新是要付出高昂成本的,这成本包括金钱、时间,但如果危机来临,还能做创新的“冒险游戏”吗?

  在苹果公司政府事务主管凯西·福斯特眼中,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即使金融风暴来临,我们也咬牙投入研发。”

  “危机来临时更要创新”,这种论调在加拿大、德国同样得到强烈呼应。

  案例1   美国苹果公司

  IT泡沫膨胀,投入不退反进

  苹果公司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真正大放异彩、独傲群雄也就是在这几年,从2006年开始,品牌价值增长1370亿美元,涨幅达859%。这一神奇的成长背后,苹果公司独特的体会是:越是别的公司放手时、越是危机来临时,越要坚持自己的方向,致力于做先进的、有趣的、让人惊喜的创意。“创新是苹果核心的核心,特别的核心!”

  凯西·福斯特告诉我们,苹果公司一直有一个未来投入战略计划,正因有这种超前的眼光和坚持,上次亚洲金融风暴,苹果公司不仅没萎缩,反而加大投入;2000年,IT行业出现严重泡沫,苹果继续为未来战略而投入;直到2004年,苹果终于一飞冲天,成就今天的功名。

  在这里,研发人员得到高度重视。公司5万名员工中,10%是研发人员。“我们的创新力主要来自对研发的大量投入,2010年研发投入14亿美金,硬件研发投入61%,系统软件27%,应用软件12%。”

  不过,苹果的创新一直是精打细算的创新。“我们不是什么电子产品都做,而是专注于做那么几个精英产品,我们所有产品一字排开,长度不超过十英尺,但是利润贡献却惊人。”凯西·福斯特说,到目前为止,苹果核心产品只是四类,一是iPod音乐播放器,一是手提及台式电脑,一是iPhone手机,一是iPad平板电脑。

  凯西·福斯特说,现在苹果公司在中国正在准备新一轮大扩张,准备在2012年前品牌店由10家开到25家,广州、深圳各开一家。

  如果没有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IT泡沫来临时的不退反进,苹果可能不会有今天的灿烂。

  案例2   加拿大渥太华

  危机来临,转向高科技产业

  风景优美的渥太华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心,也是一个创新之地,创造者、创新家、创业家云集于此,IBM、华为等都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他们的战略野心是成为世界前十位的创新聚集区。

  作为加拿大的创新主驱,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OCRI)国际部执行总监迈克·达奇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危机来临时不仅要继续创新,而且还要想办法趁机提升转型。

  2000年经济泡沫时,加拿大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了像中国深圳这样的地区,加拿大未来怎么办?当时他们认定,一定要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把经济发展转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利用传统优势提升新的产业,例如,生命科学、清洁技术等,利用多元、升级的产业来实现全球创新战略。

  正因如此,在2008年这一轮经济危机来临时,尽管邻国美国深陷其中,加拿大却没受到什么影响,经济发展现在仍然非常强劲。

  “危机来临反而让我们拓宽了对地区创新能力的认识,那就是紧紧抓住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研发、创新,把可持续发展建立在集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为一体的商业生态系统之上,通过国际合作来打造我们的创新生态系统。”迈克·达奇这样说。

  案例3   德国弗劳恩霍夫

  质疑中坚守,MP3大放异彩

  MP3,如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音频数据格式。而在1995年前,这真是一件奇思妙想,而这一奇思妙想就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一群年轻人。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在德国声名显赫,就像马普学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江湖地位一样,弗劳恩霍夫是德国应用研究领域的主驱。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说:德国需要未来,德国需要弗劳恩霍夫。

  协会集成电路研究所音频和多媒体首席科学家约尔根·赫尔(Jurgen Herre)回忆说,当时人们认为他们的想法很可笑,专利的审核者甚至拒绝了他们的申请,的确是这样,要将多首音乐压缩使之能够通过电话线传播,这在当时技术上是行不通的。

  一个名叫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KarlheinzBrandenburg)的年轻男生改变了这一切。他和他的同学们费尽了周折,最终解决了把音乐数据压缩进入小的数据块、再通过数据链快速传出的这个难题。这一切,都是协会在支持,包括当时租用昂贵的专用线路。

  但是,要把成功产品引进市场绝非易事,但弗劳恩霍夫的年轻人没有放弃。1997年,微软看中了这项技术,成为第一批知名的许可证持有者,随后,苹果凭借它独创的营销和方便用户使用的产品设计,让M P3大放异彩,苹果也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现在,MP3推广所取得的经济成功不仅高利润地回报了弗劳恩霍夫对此的坚守,也造福于整个德国。每年,协会仅这一项技术收入高达数千万欧元,而且为德国创造了9000多个零售业和生产行业的就业岗位。

  ■人物访谈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莫妮卡·布朗女士

  创新体系需要“第三者”

  弗劳恩霍夫是德国企业与科研间的一座桥梁,是企业问题解决方案的总提供商,是德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第三者”。弗劳恩霍夫强调新技术、新发明、新创意,只不过,他们的新创意最终须以为企业解决难题、成功进入市场为最高标准。

  协会性质创新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南方日报:协会主要致力于应用研究?

  莫妮卡·布朗:对,我们协会是应用科学领域的一个协会,是一个总体方案解决的供应商,会员来自各企业,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找我们。另外,我们也对前沿科学进行研究,一般来说,这种研究要三、四年才能完成。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寻找企业现行问题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寻找未来社会需要运用的成果,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南方日报:协会是官方性质的还是民间性质的呢?

  莫妮卡·布朗:我们协会是公益性的,半官方性质的,可以从政府财政得到预算支持,国家补贴由联邦教育研究部直接拨款,占九成,另一成来自各州政府。

  南方日报:协会在德国的创新体系中起什么作用?

  莫妮卡·布朗:协会起一个桥梁作用,联系科学家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在企业界、科学界、协会三者之间,针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的某些科学成果,我们帮助他们转化成实践。企业界、大学科研机构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顾客。

  协会经费来自企业投入最多占55%

  南方日报:协会研究收入充裕吗?运作的钱从哪里来?

  莫妮卡·布朗:2010年我们有资金16亿欧元,其中3亿多是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流向总部,这是每年常规的。有4亿多是从企业合作中直接得到,还有4亿来自各地方政府科研的公益性项目,要申请才有。每年财政给我们协会的支持是逐渐上升的,即使金融危机也没有受到影响。

  关于每年常规拨款,需要我们每年去与联邦教研部谈判,这部分钱完全是我们支配,不会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但这部分钱只能满足我们基本行政的成本,正是因为公共款项少,才激励下设的研究所向企业争取更多的项目。每个研究所一般有15%—25%的拨款,来自企业经费的合理比例是25%—55%。

  南方日报:每年联邦政府向你们拨款3亿多欧元,在德国像你们这样的科研机构,算多吗?

  莫妮卡·布朗:应该说,我们财政拨款最少。我们协会给德国的科研带来了新的模式,之前科学家坐在实验室研究,现在更多与企业合作,紧密与市场结合,这个倒主要不是经费原因,而是科学的真正意义是要解决社会上需要的问题。

  科学团队年轻科学家是创新主体

  南方日报:什么样的科学家会来协会工作?

  莫妮卡·布朗:1949年协会刚成立时只有三名员工,现在1.7万名员工,其中2/3是科研人员。

  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来这里做论文,很多参与到各项目中,与大企业建立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年轻人是创新的主体力量。

  协会与德国各大著名的大学、科研机构都有非常紧密的合作,几乎每位研究所所长,都在大学机构担任职位,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最前沿的基础学科,又可以吸引学生来这里做研究。现在还有一些项目,去大学招募科研带头人、招募年轻的科学家来这里工作,3—5年时间,让科研成果转化成实践。通过这种模式,创新力就不会枯竭。

  科研回报专利收益三成归发明者

  南方日报:新发明的巨大回报会重奖发明者吗?利益是怎么分配的?

  莫妮卡·布朗:协会每天都有两个专利技术产生,2010年是695项专利发明。MP3格式就是由我们发明的。为了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明创造,协会规定,通过协会申报,专利所有权是协会的,但收益三成给发明者,协会所得收益继续研发新技术。这在德国是通过立法来保护的,协会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最大程度保护发明人的利益。

  除了创新 别无选择

  刚结束的珠三角各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总结会,给刚刚拉开产业转型升级序幕的广东再次打了一针强心剂:虽然痛苦且艰巨,但广东将以无比的决心和信心,积极探索具有广东特色转型升级新路,除此,别无他法。

  采访美、加、德三国,笔者深深感受,这里的创新竞赛已成白热化“现在除了创新,我们已一无所有,这是我们生存的最根本。”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OCRI)国际部执行总监迈克·达奇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及这个观点。

  正因有这么根深蒂固的观念,加拿大才会有惊人的创造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在这里,国家创造环境让创造、创新、创业融为一体,不仅面对大企业,还重视中小企业,而且通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平台吸引外国的研发中心,成为本国创新力量的一部分。

  在以优良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创新也成为生存的根本“变革创新是摆脱危机的唯一途径——— 和60年前一样,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信条。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创造力和对自身能力的坚信不疑,即使在今天也很难进行创新和重建。”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广东省长“洋顾问”布凌格博士这样理解“创新”。

  30多年来,通过对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要素价格的压低,广东低成本制造业迎来高峰。但是,当这种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时,我们也应树立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除了创新,我们已别无选择!

  当然,这种创新不仅仅是自主的发明创造,也包括引进式的创新;创新不仅仅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针对中国企业来说,有像“苹果”一样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尤为迫切;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当“广东制造”开始需要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的时候,有效的品牌管理建设、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制度将成为不可低估的挑战。

  正因有此清醒认识,才可以更坚定地说:对于此时的广东,除了创新别无它途。

  总策划:杨兴锋 傅朗   总统筹:陈广腾 李政华 黄国平

  摄 影(除署名外):黄国平 翻 译:吴雅丽 陈书尧 周轩 徐名一

  (实习生昌道励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