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井隆先生 著名社会活动家,广东省友协的海外顾问村井隆,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佳能、松下、佳速航空、东芝、岩谷产业等近30家企业成功落户我省。广东省与德岛县、北海道友好交流,珠海市与日本热海市缔结友好城市,均有赖于他牵线搭桥。在促进广东省与日本的交往中,村井隆先生功不可没。
“广东派”村井隆先生再度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广东变化为广东献策——
珠三角一体化这条路非常正确,但一体化首先需要研究各个城市的特点,就像我刚刚分析广东那个表格一样,要分析各个城市的强项和弱项,在那个城市重点发展什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在这方面,我觉得还应该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广东强项在于劳动力和人才,弱项首先就是税务制度不透明
记者:听说在您的牵线之下,日本城西大学与广东中山大学最近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具体研究什么呢?
村井隆:我跟黄龙云副省长也聊到了这个问题,我说“在做东西之前先要培养做东西的人”,人的能力的开发比任何技术的开发更加重要。
这次由我提议,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城西大学与中山大学成立了一个合作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就是研究接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更好发展,原材料怎么从国外进来,产品做出来以后怎么输送到国际市场,怎么样更加合理。中国现在在扩大内需,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多是在国内流动、销售,因此我们要研究物流怎么样更好。
记者:您是“广东派”,我们知道,您真的是不遗余力地力挺广东。
村井隆(翻出一个资料本,有各种清晰的分析表格、历史照片和新闻报道,其中绝大部分是南方日报的报道):这个是我通过与广东交流30年总结出来的日本企业投资的动向表。你是第一位看到我这些自己整理的资料的人。关于广东的资料我有30箱,我有一个房间全是堆着有关广东的资料。
你看,第一个日本在华投资热潮是1980年代后半期,主要投资地是在深圳;第二个热潮主要是1990年代前半期,主要是往大连方向走;第三个投资热潮是在1990年代后半期,主要投资对象是上海浦东经济区;现在第四次是2000年后,又回到了以广东为中心。
记者:您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
村井隆:2003年黄华华省长到日本访问,当时我在东京协助与广东省政府合办了一个很大的招商会,当时《南方日报》还给我做了专访。
我当时就说,一定要让日本的汽车产业来广东发展。当初我带本田进来,遭到了其它地方的反对,但是日本企业认为广东是一个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地区,所以随后不断有企业进来。
记者:在您眼中到广东投资的优势是什么呢?
村井隆:我不断地向日本的企业介绍广东,我认为广东的强项在于劳动力和人才,还有职员雇佣制度。
在广东要转换生产非常快捷容易,通过改进生产提高业绩,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然后优先考虑各种经费比如说工资水平、固定投资战略;此外,在进出口方面,广东的物流环境也不错。
记者:相比其他地方有啥弱项呢?
村井隆:弱项我也十分直率地总结出来。
首先是税务制度不透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验基础也比较薄弱;同时大学毕业生跳槽的现象十分多,这对我们而言是不好的,因为在技术和管理层面,职员经常跳槽就无法持续地发展公司的特长;在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原来对于外资的某些优惠政策可能就没有了;还有在住宅、保险方面的一些制度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在贸易方面的管制也十分严格,进出口方面的手续十分繁琐。
曾问中国为何不直选,小平的回答很有道理
记者:这里有一张您与邓小平先生的合影,他有没有给您留下特别深刻的事情呢?
村井隆:有一件特别值得回忆的事情。记得两国刚开始恢复邦交的时候,我很直率地问邓小平先生,为什么中国不搞直选呢?他很坦率地回答说,中国有八亿农村人口,基本上都是文盲,即使向他们推介你自己的一些选举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他们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一些不好的传言他们会记在心里,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很好的直选。对于中国,这还需要时间。
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刻。现在过去这么多年,我对他的回答有了认识,中国真的是这样。
记者:您在与中国领导人交往中结交了什么朋友?
村井隆:我最好的朋友还是王震先生。当时是廖承志先生介绍的。廖承志先生当时是中日友好协会的最高领导人,之后的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就是王震先生。
记者:他有没有什么事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村井隆:有很多。王震先生是军人出身,也和日本军交战过,所以当时我见到他就问他,您当时与日军交战,现在又成为中日友协的会长,您是怎么样的感觉?当时王震先生就讲,中日友好既要铭记历史,更要面向未来。
记者:邓小平先生、王震先生都不是广东人,您最后怎么就决定了要投资广东呢?
村井隆:这个主要是因为廖承志先生是广东人,还有一个原因是王震先生怕冷,冬天的时候他就会到珠海去,有时王震先生也会叫我来广东呆一周。
我记得第一次与王震先生来广东是在1983年,当时白天鹅宾馆还没有开张呢,我们就住进来了。
记者:你是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见证者,变化很大吧?
村井隆:变化非常大。那时候王震先生与梁广大先生讲有个地方要搞开发区,我们就一起去看,当时桥也没有路也没有,直升飞机就停在甘蔗田里面。梁广大先生说,这个地方我们要建一条60米宽的路。我就说,市长啊,60米不行,要建80米。后来那个地方就发展成为现在的珠海西区,就这样从一个没有路没有桥的时代发展过来。
轻轨修好后对于出行、物流都有大改善,这将是珠三角一次大变革
记者: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珠三角一体化建设,您认为这9个城市能够形成合力吗?
村井隆:这9个城市我都去过,我觉得是完全可能而且大有希望的。珠三角一体化这条路非常正确,但一体化首先需要研究各个城市的特点,就像我刚刚分析广东那个表格一样,要分析各个城市的强项和弱项,在那个城市重点发展什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在这方面,我觉得还应该多听听专家的意见。
记者:根据日本的经验,城市一体化首先要做什么?
村井隆:可能还是交通一体化吧,要快速便捷。我听说港珠澳大桥建好以后从香港到澳门只要30分钟,这个对于经济圈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物流成本方面也会下降很多,在经济和时间上都有很大节约。
现在从珠海、佛山、广州再到深圳都在修建轻轨,我对这个十分感兴趣,我最关注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建成。轻轨修好以后对于人们出行、物流都有很大改善,这将是一次大变革。我亲眼目睹广东从一个满是甘蔗田的情景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寄语南方日报
记者:今年是我们南方日报60岁的生日,您是一位诗人,想请您为南方日报题词,可以吗?
村井隆:我去年十月中风了,不便提笔写字。我口述几句话请你记下来吧——南方日报为广东华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非常关注日本,日本的汽车产业能够到广东来发展投资,南方日报就起了很大作用。希望你们今后更多地发表一些促进日本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打开一扇窗户,让朝阳早一点照进来!
总策划:杨兴锋 傅朗 王春芙
本期统筹:陈广腾 张全坚 李宏志
摄影:高笑 张全坚
翻译:李宏志
实习生周文辉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