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荷兰 向世界学习是性格

2011-10-12
本网原创稿

 

 

 

 

 

 
  罗伯特森(荷兰乌特勒支省省长)
  鲁伯特(荷兰乌特勒支省国际事务主管)

 

  ■世界眼光——国际友城三十年特别报道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戎明昌 发自荷兰

 

  □前面的话

  开放总是与繁荣昌盛相随,封闭总是和落后贫穷同在,历史上的中国是开放的大国,“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将中国的文明与辉煌带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打开“外眼”,迈出了“西学”的步履。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更大胆、更开放地挺立潮头。1979年9月1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成为世界上首个与广东建立友好关系的州。如今,广东签约友城对子已经发展到88对,其中省级友城20对,市级友城68对,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7个国家。

  在30年的“共同发展”中,广东渐渐勾勒出一条思维和行动的路径,借助友城交流合作的平台,用世界眼光谋求发展,寻找世界版图的广东新坐标———

  于是,在庆祝开展国际友城交往三十周年之际,广东友城调研小组近日又马不停蹄地行走欧美友城。在一场又一场的政界、商界、学界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的细致踏实分析研究里,思路一次次地打开。

  中国印象 信息公开体现大国风范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些年的交往中,中国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鲁伯特(荷兰乌特勒支省国际事务主管):中国的变化巨大,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印证,但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刻,我想不仅仅是我,世界上很多人都会有所感觉的就是,中国有着一种越来越开放的态度。

  比方说,在2003年SARS风暴爆发初期,中国曾经试图独自去解决,结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后来,事件进入到国际视野时,中国各地的疫情公布也逐渐做到公开、准确、全面和及时,防治SARS进入了全线动员的新阶段。

  更为可喜的是,在今年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种开放、负责任、务实的态度,通过病例日报告、正确防控措施宣传等方法,在国际上有很高的评价。

  我想,从2003年到如今,中国有着越来越务实和开放的态度,特别是在信息公开方面,进步很大,有大国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与粤交往 “友好关系”就像一张“特殊通行证”

  记者:在荷兰,乌特勒支省是唯一一个与广东结好的省,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广东?

  鲁伯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虽然我们两省之间的结好文件签署是在1995年,但早在1980年代末期,我们就已经认识广东。

  那时,伴随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亚洲充满机会,荷兰就希望能与更多亚洲国家结好和深入交流。恰好,一个来荷兰访问的广东代表团透露,广东也希望在荷兰寻找一个结对的省份,实现增进互信,相互学习,经济互补的目的。于是,“一拍即合”。

  终于,在1995年,广东和乌特勒支喜结良缘,成为了“姊妹省”。自从1999年我第一次随政府代表团到过广东后,我几乎每年都会到广东一次,每回到广东就像回家一样。

  记者:有人认为“友好省州”都是些虚的东西,实际上,您有没有体会到因为“结好”而催生经贸等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罗伯特森(荷兰乌特勒支省省长):当然不是“虚”的。因为两个国家的省州结好,意味着打通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墙壁”,并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方的文化是怎样的,企业怎样到对方国家投资,专业人士、学生、老师需要交流的话要走什么程序等等,都不是既有的东西,但友好省州的关系建立起来了,这些东西就能沿着这条桥一步一步地建立起秩序,逐步促进。

  鲁伯特: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荷兰有一家连锁货仓式超市企业叫做“万客隆”,从上世纪90年代就希望在中国投资,扩大规模,但申请了好一段时间仍然拿不到执照。2001年,我们的省长、副省长带着一个友好省州代表团到广东交流,万客隆的老总就向代表团提出能否帮忙了解一下执照办理的进展情况。后来,省长到达后,就与广东省政府沟通。结果,事情进展很顺利。1个多月后,省长又来到广东,而这次是来给万客隆开业做嘉宾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带来实效的例子,“友好关系”就像一张“特殊通行证”,使很多交往都趋于便利和深入。

  雷文(荷兰乌特勒支省副省长):文化的交流也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我和我的同事带着国家自动乐器博物馆的一批自动乐器藏品到广州举行展览。开初谁都预计不到能有多少观众,但没有想到的是,不仅有许许多多的人来参观展览,而且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中国的小孩子会跟着他们原本不认识的音乐节拍而唱歌、跳舞,令我们十分感动。

  生于忧患 勤动脑,就能改劣为优

  记者:在广东,有很多人和企业都与荷兰人或荷兰企业打过交道,他们大多觉得“特别容易打交道”,而且荷兰人的思维十分活跃,常常出其不意。

  罗伯特森:谢谢!这可能是因为荷兰人比较聪明和富于创新(笑)。不过,这里有一半是笑话,一半是真话。荷兰人的聪明和富于创新一半是“天然环境”所致,一半是“后天培养”的。

  所谓“天然环境”,是因为荷兰约30%的土地乃至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道、广场,都是从中世纪起以坚持不懈的排涝从海水中夺取的。要改变地理位置带来的“劣势”,荷兰发明了风车群作为排涝的工具,而因为“寸土寸金”,所以就耕种了最为珍惜土地且需要精耕细作的郁金香。如今,这两样东西都成为了荷兰在世界的“标识”。

  至于“后天培养”的,就是荷兰特别重视教育,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都比较高。在荷兰,几乎每个省都有能在欧洲、乃至世界叫得响的大学或专业学院,而且在许多学校旁边,政府都会规划出空地,建一些实验室、研究所或产业园等,使学生有做实验、实习、运用知识,并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的平台。

  比如乌特勒支大学,我看到它在中国的一个专业机构评价中,排名全球第40位,是荷兰排名最高的学校。而我们当地人评价这所学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两个很突出的理念:一是要辐射地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心;二是要成为现代化的知识中心。在这两个理念带动下,大学生在学期间大部分时间主要就是用于撰写论文、小组讨论和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在实习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而年轻的毕业生则被认为有能力适应新发展,并能处理新问题的。

  记者:也就是说,在荷兰,由上至下都十分重视“产学研”。

  罗伯特森:可以这样说。因为荷兰地小、资源少,先天条件不好,就要靠后天去努力改造,比如以前的与海争地,到现在的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去鼓励科技发明和创新,鼓励高校、研究机构、私人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并服务于社会发展,都是一种“改造”。

  其中“治水”就是一个例子,它是政府和学界、研究机构一起完成的。荷兰1/3的土地低于海平面,老式的治洪就是不断加高堤防,但后来学界、研究机构对气候变化、堤坝修筑等领域进行研究,提出了新方案,并拿到各行政层级的政府和公民展开公开大讨论。后来荷兰人制定新的“与水共存”策略,不再一味强化沿河的堤防,而是容许偶尔发生的洪水,但必须是做好气候预测、“防止气候破坏”及做好配套管理。而这种新观念、技术和勇气,是需要科技、机制创新去支撑的。

  鲁伯特:因为资源少,荷兰就不得不想办法去做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才能够取之有道。因此,荷兰并非以价格和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和创新去参与国际竞争,而荷兰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建立在高增值的基础上的。所以说,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改“劣”为“优”。

  世界眼光 要包容新事物,允许犯错

  记者:我们发现,全球五百强企业一半左右都在荷兰设立了自己的总部。它们为什么选择荷兰?

  鲁伯特:这可能与荷兰的历史、文化氛围有关。荷兰是个小国,人也少,靠海,为了生产和发展先得从事海洋贸易,而做海洋贸易的就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去吸收他国人才,去吸取别国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荷兰人的胸襟比较广阔,文化上也比较包容,并形成了一系列宽松、易于别人生存、生活的经济社会制度。

  首先是环境。比如说语言,在荷兰,我们有荷语,但基本上每个孩子在读完小学的时候已经能精通英语,或者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加上荷兰有日耳曼文化背景,荷语与德语接近,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德语。再有的人,他会自学法语、比利时语等,所以,很多人或企业在荷兰,基本上没有语言的障碍。

  其次是文化。一个大部分土地低于海平面的国家完全能够在全球海岸线上升的环境下生存,凭借的是创意、创新,和打破陈规的勇气。当中虽然不排除个体有灵感的因素,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都能这样子做,并得到大家的认同,就决不能靠“小聪明”,而是全社会对“标新立异”的认同。

  正是这样的世界眼光,荷兰对许多优秀人才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在著名的屯特大学,60%以上的博士研究项目都是由国外人才从事;在飞利浦总部的绿荫下,埃因霍芬理工大学一半以上的博士后都来自外国。

  记者:允许“标新立异”就意味着要有很大的尺度。

  鲁伯特:“尺度”是指对新事物的尺度吧,因为要“标新”,必须是对旧事物的突破,遇到阻力是难免的,但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甚至要“允许犯错”,就自然能对新事物的“不同”给予宽容。

  宽容是荷兰人一个很突出的性格特征,因为荷兰人性格中有着向世界学习的传统。要学习,就必须宽容。只有宽容,才能海纳百川,听得进别人的声音,才能吸收到别人的长处。也只有这样,新思想、新发明、杰出的人才才能得以诞生,冒得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所以,世界上首家证券交易所和跨国公司是荷兰一手创造的。而在艺术、建筑等领域,荷兰也是人才辈出。如梵·高、伦伯朗,还有就是闻名当今世界的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等。

  记者:还有一点比较出名的,宽容使很多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国家都容不下的东西,比如红灯区、安乐死、同性婚姻等。但这并未导致荷兰频发斗殴、抢劫等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鲁伯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但我想,与荷兰本身宽容的社会环境也有联系。

  由于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包容和理解的风气,这使得“异见”更容易存在,另外由于不同的意见或理念在荷兰不容易被扼杀,所以,很多只能在其他国家是“地下交易”的东西,在荷兰就能放在“桌面”上做,也因此使很多会诱发罪恶的因素在“阳光”下就不能存在。估计是因为宽容,带来了社会的和谐与公平,而不会导致动荡和犯罪。

  比如说,荷兰的青少年生育率是很低的,社会不会避讳或强硬压制青少年恋爱,甚至发生关系,但会教导他们正确的、负责任的交往方式和方法,让不必要的伤害减到最低。

  兼听者清

  小国的“宽容”

 

  荷兰地处欧洲大陆西部莱茵、玛斯和斯海尔德三大河流的入海口,国土中近1/3低于海平面,1/3仅高出海平面1米。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这个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第一个股份公司,成立了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创立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经商法则和国际法。直至今天,这个小国的经济实力仍然位列世界十强,吸引了几近一半的全球500强企业选择总部落户。

  荷兰人究竟是怎样去创造这些奇迹的呢?

  工作日往往总会被订满的会议厅,公务员弹性上班的工作制度,教堂内同性恋人的婚礼启示,一个街区并存着三个不同宗教建制的学校,甚至是直接挂在墙壁上的节水节地型马桶……行走一路,我们所见所闻无不给出答案:这个国家对新鲜事物有着极高的包容度。

  还有个细节,是一个留学生告诉我们的。

  1656年,荷兰使团到达北京,在觐见皇帝时遇到了那个时候所有到中国的外交使团都会遇到的麻烦:向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事实上,一直到18世纪末,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愿意接受这个天朝规矩。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住处,一位使团成员写下他们答应跪拜条件的原因:“……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利益。”

  在荷兰人眼内,所谓重大利益,就是吸收别人的长处,从而发展自己的短板。而当中的“别人”,是荷兰之外的所有他国、他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眼光”。

  总策划:杨兴锋 傅朗 王春芙

  本期统筹:梅志清 曾耀东 张全坚

  翻译:陈书尧 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