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亚非“意见领袖”寻道广东

2011-10-12
本网原创稿

 

 

 

 

 

外国记者团在粤采访掠影。

 

  □前面的话

  “对于印尼来说,中国是大哥,大哥好才是真的好。”

  “广州筹办亚运会,所有事情的进展都有明细的时间表,而不是满口空谈,很务实,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印度学习的地方,也是广东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马来西亚很多华人来自广东,他们也有不少亲戚朋友在广东,这种地缘亲近感,使马来西亚对广东的投资有天然的好感。”

  ……

  日前,由省外事办组织的广东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国家最多的外国记者团———东南亚、南亚、非洲国家联合记者团访粤,49位洋老记马不停蹄,广州、深圳、顺德,经济、文化、社会……

  传媒人素来被称为“意见领袖”。在信息化时代,传媒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此次团中成员几乎都是各国传媒行业的知名人物,影响社会发展的意见领袖。洋老记们在看中国、看广东,而我们则在看他们。

  借此,我们与他们的对话伴随整个行程。所幸,他们秉承媒体人能言敢言本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看中国——

  最想了解中国为何发展如此迅速

  记者团中,既有来华多次的“中国通”,也有初探神州者。此次来访,尽管每人切入点不一,思考角度相异,却不约而同地对中国高速发展历程表现出强烈兴趣

  记者:不知您如何评价中国这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变化?

  余世甘:近八年来我每年来中国八九回,中国的变化让我吃惊。1986年,我在北京的工厂里看到的是废弃的锅炉、煤气设备和破旧的水管,硬件很差。如今,中国的工厂现代化程度很高,城市建设也非常发达。过去我们引进生产设备时,只考虑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的产品,中国产品从未被列入采购清单。现在不同了,中国产品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完全能满足我们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许多企业都要考虑节约成本,质量日益过硬的中国产品是很好的选择。

  JJ:这些年,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世界上越来越多人主动倾听中国声音。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是“说到做到”的国家,无论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还是外交政策上,中国都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世界上“光说不练”的人很多,中国的行动力让世界惊叹。因此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国,相信中国。

  记者:这次你们来广东,最希望了解的是中国的哪一方面?

  余世甘:我写了一本书,叫做《向中国学习》。我把多年在中国的见闻写了下来,我想告诉印尼人我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作为印尼人,我们最想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发展得如此迅速,中国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中国经历及见闻的一个总结。

  JJ:中国是我常在电台节目中聊到的热门话题,主题常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崛起、以及受众十分关注的中国人权状况。

  记者:印度与中国是邻居,也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请问贾拉丽,你眼中的“中印关系”是怎么样的?

  贾拉丽:我十分欣赏中国的发展之路,但是由于国体、政体的差异,印度是无法复制中国之路的。不少印度人热衷于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生子女政策、宗教、民主等话题。这次中国行让我对中国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入了解到中国在经济、社会上取得的成就,我深感印度和中国应该相互体谅,进一步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同样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中有许多共通点,浪费时间纠缠于印中某些纷争是不必要的,两国有如此多共同利益,何不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交流、合作以求得更长足的发展上?不得不承认,目前许多印度人对中国还缺乏认识,有的人甚至偏激片面地将中国妖魔化,我觉得这都是因为双方了解不够深入造成的,因此沟通对两国来说尤为重要。

  记者:的确,对于中国来说,亟需与世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对话。

  余世甘:我认为,千万不要担心中国的强大,占据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国发展若不成功,对全世界都有负面影响。在历史上,中国从不称霸,也从未侵犯过别国的利益。对于印尼来说,中国是大哥,大哥好才是真的好。

  品南粤——

  广东产业升级会有破茧之痛,但前途光明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升级的经济体。对于广东新的改革路径,记者团极之关注

  记者:各位这次来广东,对广东的印象如何?

  贾拉丽:我们参观了亚运村,我提了不少关于工程竣工时间和操作流程的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市长先生告诉我们,工程将在2010年6月完成,场馆于11月投入使用,所有事情的进展都有明细的时间表,而不是满口空谈,很务实,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印度学习的地方,也是广东最能打动我的地方。

  余世甘:广东的发展神速,比如高速公路的发展,印尼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要比广东早几年,都没有取得这个成绩。

  甘丽明: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广东的表现也还是让人称赞,在科学城,我们看到高新科技的展示,了解到科学城的规划,觉得十分惊讶。广东一直提倡自主创新,马来西亚其实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却没有取得大规模发展,广东做到了,很了不起。

  记者:目前,广东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知各位对广东有何建议?

  余世甘:产业的升级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需要条分缕析地厘清各个要害方面,作统筹规划安排。而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策略,尽管前途是光明的,在此过程中广东也必然会面临破茧之痛。我对该战略持认可的态度。同时,我认为,广东应该为更多世界级的大企业来粤投资创造条件,眼光要放宽,不要仅仅局限于港资、台资企业。广东要着力为这些大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在设施、税收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如此下来,广东必将更加前途无量。

  JJ: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环保问题,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在设计、运输、生产和发电方面应转变为更加绿色、更加持久的模式。

  东盟合作——

  东南亚对中国的投资有天然亲近感

  去年9月,省委书记汪洋率广东经贸代表团出访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盟四国,掀起了“广东旋风”。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临近,进一步展开广东与东盟的合作机不可失

  记者:各位认为,自己所在国在东盟中的地位和角色怎样?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会带来怎样的机遇?

  甘丽明:我认为,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应该定位为中国和东盟间的枢纽,也就是中转站。在东盟各国中,马来西亚有自身的优势,大家彼此关系密切友好,往来频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到中国很方便,而且国内各方面基础设施良好。但是,马来西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

  余世甘:印尼人口多,国家比较大,内部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一直政局不稳。然而,如今印尼的形势有所好转,优势日显。比如印尼富有天然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橡胶、棕榈油等。这些都可以与中国贸易互补。尽管东盟的总部设在印尼,但我并不认为印尼适合担当东盟的领导者,这是因为印尼政局刚刚稳定,应该更好地休养生息。

  记者:自贸区建成后,各位对广东—东盟合作有哪些建议?

  余世甘:比如东盟各国农产品产量高,自然资源丰富,中国企业可以在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与东盟国家在农村发展方面进行合作,在道路、桥梁、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

  甘丽明:自贸区建立后,马来西亚最希望进一步扩大与中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马来西亚很多华人来自广东,他们也有不少亲戚朋友在广东,这种地缘亲近感,使马来西亚对广东的投资有天然的好感。马来西亚也有来华投资的企业,国际贸易部采取了相关措施,鼓励马来西亚企业“走出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非贸易——

  非洲是投资热土,风高浪大,却水深有鱼

  在广州,经常可见非洲商人的身影,“非洲是一片新的投资热土,那里风高浪大,却水深有鱼。”中国驻尼日利亚前大使王永秋曾如是说

  记者:很想了解一下,广东企业在非洲表现如何?

  哈桑:广东在尼日利亚建有经贸合作区,能帮助地方有实力、有条件、资信好的企业走出去,跻身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目前,合作区里面有电子、电信、纺织等行业,都是根据广东与尼日利亚两地区域经济间的互补性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而安排的,这合作区目前经营良好,为尼日利亚人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甚至有来自尼日利亚东北部的人到位于南方的经贸合作区做生意。

  记者:你们在顺德参观家电厂,之前对这些中国品牌了解吗?

  约瑟夫:顺德是“中国家电之都”,而我们在非洲到处能见到中国家电。很多非洲人对中国牌子都不陌生。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广东家电对非洲地区的出口同比大增,这是金融危机下的一个亮点。当然,我们也很关心中国产品的质量,因为中国产品的价格便宜,我们总是希望了解中国公司怎样保证产品的质量。

  记者:非洲经贸具有开发潜质,但不少中国企业可能对与非洲的合作还是很不了解。

  JJ:非洲常常位于世界目光的边缘,因为非洲总是没有庞大的贸易额、进出口额。我觉得这是需要改变的,非洲需要对自身进行更好地塑造,才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企业在非洲投资。其实,非洲也是很大的市场,只是许多人暂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市场的重要性,而仅仅流于表面地了解了非洲的国体、政体,并认为这就是非洲的一切,这个大陆毫无其它价值可言。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也是需要改变的。

  皮埃尔:这次广东的有关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广东与非洲企业的合作情况,由数据可以看出,广东对与非洲的合作还是十分支持的。但有许多企业对非洲的确存在一些误解,不愿意到非洲投资。我觉得这也是非洲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吸引投资,首先要有稳定的政局和货币政策,并且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与基础设施。比如说,刚果金政府鼓励国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并且重新立法保护外资,成立商业法庭,解决商业纠纷。刚果金与中国有着友好的关系,希望能有更紧密的合作。

  记者:从你们记者的眼光来看,粤非哪些合作是最迫切的?

  皮埃尔:非洲国家大多数资源十分丰富,如钻石、石油、铜等。非洲十分期待中国或者广东在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港口建设等方面与非洲合作。

  哈桑:我们希望能借鉴广东的优秀经验,在管理上、人力资源培训上向广东学习,开拓更广阔的合作领域。

  ■人物

  印尼爪哇邮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世甘

  刚果金《潜力报》:PIERREEMANGONGOKUNGA(下称皮埃尔)

  南非702电台:JEAN-JACQUESMAURICECHARLESCORNISH(下称JJ)

  印度报业托拉斯:WASFIAJALALI(下称贾拉丽)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高级记者:甘丽明

  尼日利亚非洲独立电视台:MOHAMMED-MOHMOODTUNDEHASSAN(下称哈桑)

  坦桑尼亚广播公司:JOSEPHCHEWALEMSUYA(下称约瑟夫)

  兼听者清

  记者团一路,行程满满。踏着晨露启程,披星戴月而归:中国民情民生、行业发展、三十年历练,睹于目、闻于耳、记于心。

  这是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的媒体精英团队,不乏当地传媒巨擘,亦有奋战一线的精锐部队,无论是否首次来华,他们均视点独到,极期望短短数日,尽可能读懂中国,读懂广东。

  如余世甘,这位拥有百家报刊、数个电视台的印尼媒体大亨,为读懂中国,深入百姓家,三个月通晓语言,为中国著书立作,推崇中国模式,替印尼华人正名。

  又如JJ,数次远赴中国,探索非洲大陆与世界的对接口,寻求神秘热土的发展之道。

  东南亚、南亚团队聚焦中国的外交政策,非洲团队关注中非合作与投资,出发点相异,关注点不一,相同是“通读”与“精读”中国的渴望。

  对南粤大地,团队不吝赞美,评价中肯到位。在惊叹之余,他们亦深入思考广东产业升级之路,以求得更为长足的合作发展模式。

  史上最大规模的外国记者访问团,观点交锋,智慧碰撞。传媒人常被理解为核心影响者,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于中国于广东均有裨益。

  总策划:杨兴锋 傅朗 王春芙

  本期统筹:曾耀东 陈谦

  翻译:陈康

  撰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曹斯 记者 张胜波 首席记者 梅志清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实习生 黄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