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共广东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外眼探粤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粤港澳大湾区是成就梦想之地

2022-10-09
南方日报

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粤港澳大湾区是成就梦想之地



    “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粤菜,自然对广州很有好感;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在日本也具有很高知名度……”头戴米色鸭舌帽,留一头咖啡色的自然卷发,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在接受视频采访时以一口流利的中文侃侃而谈。

    这些年,因工作需要,竹内亮经常来往粤港澳大湾区,“每个月我都要来几趟,每次都有新的发现,这里有很多值得拍摄的好题材。”他注意到,许多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的日本人纷纷走上创业之路,与这片热土一起成长,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大家都说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是成就梦想之地!”

    自从2013年定居中国后,竹内亮得以更深入地观察、记录中国,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过去10年间中国发生的故事实在太有趣了,我早已被深深地吸引。”眼下,他正在制作一部长江题材的纪录片,希望借此展现中国过去10年的发展变迁。展望未来,他希望能走访中国更多地方,继续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动人的瞬间,通过讲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创作出更多超越国界的作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实习生 郑慧瑜

    ■人物小传

    竹内亮生于1978年,日本千叶县人。2001年,他为拍摄纪录片《麻将的起源》第一次来华,2010年又到中国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20138月,他和妻子举家移居南京,随后在南京大学进修。2015年起,他推出《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系列纪录片,其中不少镜头记录了在华外国人的故事。2020年以来,他又陆续推出《南京抗疫现场》《后疫情时代》《走近大凉山》等纪实作品,受到广泛关注。


    “朋友遍布中国是我近10年最大收获”

    南方日报:当初是什么促使你举家搬迁至中国?来华后你推出了一批中国主题纪录片,有哪些感悟与收获?

    竹内亮: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展现一个时代的样貌。我希望,有更多日本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当代中国的真实模样。回首过去10年,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来中国,我来对了。

    2013年,我和妻子从日本搬到中国南京,主要有三个想法:首先,我希望把日本文化介绍给中国观众。同时,我也想把中国文化传达给全世界,包括日本观众;第二,我想学习中文。那时,我在日本从事视频行业有十几年了,参与制作过多部以中国文化、中国风土、中国社会为主题的纪录片,但由于对当代中国的了解有限,致使作品欠缺深度与内涵。我意识到,要想用镜头传递最真实的中国,必须熟练掌握中文;第三,我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乐于接受挑战和变化。一个日益开放、包容和飞速发展的中国,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10年,我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省份,走访拍摄的地方越多,我对中国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体会就越深刻。比如,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使我眼界大开。如今,我的朋友遍布中国各地,这是我近10年来最大的收获。

    南方日报:2010年,你为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去年11月,又启动拍摄纪录片《再会长江》,其中首集《寻找第一滴水》在今年2月上线后引发关注。为何相隔10余年后,再次把镜头对准长江?

    竹内亮:我和中国的缘分,最早就来自长江。2010年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是我与长江首次“见面”。我当时不会讲中文,没法跟当地人深入交流。虽留有遗憾,但那次拍摄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2022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再为长江拍摄一部纪录片,期待通过它来展现中国过去10年的发展变迁。去年11月,《再会长江》首集拍摄工作启动。今年春天,我们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通天河流域出发,沿着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进行拍摄。

    南方日报:一路走来,你眼中的长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竹内亮:在拍摄过程中,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现在长江江豚明显变多了。近10年来,随着长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推进,江水变干净了,水生生物资源正快速恢复。

    我想分享拍摄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在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的“长江源头第一镇”唐古拉山镇,我偶遇了一群环保志愿者,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以垃圾回收为主要工作,还会沿公路向自驾车游客、货车司机开展环保宣传,这让我印象深刻。

    从中不难发现,中国政府和民众已认识到,下一代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不仅将造福本国人民,也将惠及全世界。

    “爱上了深圳包容的国际化都市氛围”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正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你对此有哪些观察?

    竹内亮:因拍摄工作需要,我经常来往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广州、深圳、惠州、佛山等城市,我每年都要去多次。在我的拍摄对象中,既有定居广州、深圳的外国人,也有在珠三角工厂工作的中国年轻人。另外,我还把镜头对准大湾区的科技企业,通过对话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希望展现企业最真实的面貌,立体讲述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故事。

    作为一个日本人,我爱上了深圳包容的国际化都市氛围。在深圳,年轻人众多,外来人口也很多。很多来过深圳的外国人,相信都听过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包容不仅是对人的包容,也是对文化、对创新的包容。这里被誉为“中国硅谷”,孕育出大量高科技企业,在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一代中,深圳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因为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粤菜,自然对“美食之都”广州很有好感。广州是一座港口城市,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拥有开放、热情的城市气质。作为一座创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广州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学等新兴领域涌现出了一批科技龙头企业。对于它们的创业史、成长史,日本观众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据我了解,常住广州、深圳的日本人是比较多的。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北京和上海定居的日本人中,不少是跨国公司的外派员工,但在广州和深圳定居的日本人,很多是投身前沿科技领域的创业者,说明在粤港澳大湾区,来自各国的创业青年心怀梦想,竞相发力新兴产业赛道,并渴望有所作为。我自己就是一名创业者,跟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彼此相互吸引。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职业纪录片导演,在讲述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方面有哪些心得?

    竹内亮:首先,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观众角度来构思和拍摄,以“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前提是要了解各国观众的审美和爱好。在我看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历史、美食、风景方面。之前,我拍摄的一部讲述深圳科技企业成长故事的纪录片,在日本获得了较高关注度。

    其次,要采用简单又真实的创作手法。纪录片越真实、越接地气,往往就越会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去年11月,我在深圳中心书城拍摄纪录片《我是书城》。片中没有精心设计的摆拍,也没有炫酷考究的手法,而是追求朴素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现场感,来改变一些人对深圳文化认知的偏差。

    以第三者视角呈现真实有趣的中国”

    南方日报:近年来短视频更加流行,你也尝试制作短视频,今后会坚持用纪录片来记录中国吗?

    竹内亮:中国自媒体行业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我有幸亲历了中国网络视频兴起的浪潮,也受益于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

    我始终认为,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很重要的。未来,我将继续把主要精力用于制作充满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的长视频,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把真实的中国传达给世界。同时,我会把纪录片的部分片段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以连接更多网民。

    南方日报:在通过镜头讲述真实的中国,以及增进中日两国民众相互了解方面,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竹内亮:运用纪录片的形式,增进日中两国民众,尤其是两国年轻人的相互了解,是我创作的动力。过去10年,我制作了一批向中国观众介绍现代日本,以及向日本观众介绍当代中国的纪录片和节目,希望借此消除一些偏见与误解,拉近彼此的距离。记录真实、消弭偏见,正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坚持拍摄纪录片的初衷。

    在视频内容上,如果要让中日观众都产生共鸣,找到创作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实现这个目标,创作者就必须站在中间立场,不偏不倚。在日本民众中,对当代中国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未来,我将继续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中国。

    支持单位: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