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上访村”变小康村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广东佛山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

发布日期:2018-06-2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6月的岭南,清风怡人。

沿广东省佛山市季华路一路向西,一座岭南水乡很快便进入视野。河水绕村,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村委会门口“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牌匾,在阳光下分外醒目。这里就是广东佛山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

今年5月初,紫南村8000多平方米的文体艺术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参加健身、书画、曲艺等培训,内设的“岭南家训馆”“紫南村史馆”等也将陆续开馆。

奋楫十载,从大乱到大治再到振兴发展,紫南村,从曾经的“后进村”“上访村”变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如今的紫南人过上了“幼有托、老有养、病有医、居则安、住则美”的幸福生活。“有钱有楼不如有紫南户口!”村民们自豪地说。

这场蝶变的背后,离不开被村民亲切称为“义工书记”的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

转身:商界能人被党性召唤,还乡接手“烂摊子”

10年前的紫南村规划混乱,脏、乱、差,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当地,甚至有着“有女莫嫁紫南村”一说。

上世纪90年代,紫南村开办过集体企业陶瓷厂,集体经济曾有过大发展。然而,集体经济发展了,村民的分红却少之又少。1992年到2004年的10余年间,村民年人均分红不到150元,多年全镇倒数第一。当时,该村党组织涣散,村干部拉帮结派。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因经济问题被查处,接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将村集体企业贱卖。物业租金收不上来,村务、财务不透明,上访量激增,失望的村民曾跑到村委会“掀桌子”并感叹:“紫南的未来在哪里?”

而彼时1000多公里外的贵州,潘柱升的事业正如日中天。

1962年出生的潘柱升,是土生土长的紫南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他入伍3年,后转业进入一国营家具厂工作,之后辞职下海。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潘柱升抓住机遇,在贵州创办了该省最大的家具卖场,同时从事农产品市场开发。事业的成功,让潘柱升成为了当时贵州省唯一的一名外省籍人大代表。

农村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2007年下半年,村级组织换届前夕,禅城区、镇领导先后三次到贵州,邀请潘柱升回紫南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前两次,潘柱升婉拒了。“自己在贵州发展很好,为何要回乡去接‘烂摊子’?”他心想。

第三次到访,领导的开场白就让潘柱升愣住了。“老潘,你有二十几年党龄,但在家乡需要你、组织需要你时,你没有拿出自己的党性呀。”

听到“党性”二字,潘柱升不禁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如果组织没有给我当兵的机会,不给我进入国营家具厂的机会,如果不是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还有今天的成就吗?”

几周后,潘柱升决定回到家乡大干一场。

立信:兑现“四不”承诺,领路须先自身正

现实远比梦想骨感。

“他有那么多钱还回来干什么?难道看中了紫南的两三千亩地?”“做生意还行,当书记未必行!”……刚回到家乡,村民的一些猜疑让潘柱升“有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转念一想也理解,近年来村民过得不好,心有怨气,而自己离乡多年,连村委会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面对当时的情况,潘柱升没有急着拿方案,而是用三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清楚,回来干什么、怎么干”。

在之后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他就如何改变紫南村面貌、如何让乡亲们得到更多的实惠等提出想法。随后,他个人出资带着党员和村民代表到他在贵州的企业及当地先进村参观,“让乡亲们多一些了解,慢慢建立信任”。

就这样,潘柱升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换届选举如期进行,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半年后他又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村民潘根辉对选举当晚的情形记忆犹新:“2007年11月26日晚,潘书记当场立下‘四不’规矩,即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家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我回到家心情激动,一夜没睡着,感觉这次选对了。”

矛盾千千万,自己带好头,班子是关键。上任伊始,潘柱升点了“三把火”。一是创办月报《紫南报》,公布村里最新决策,并征集意见。二是新班子轮流值班,不分周末,落实首问负责制,遇到问题不准回避、推诿。三是加大村务、财务公开力度,村民们可以随时监督核查村集体账本。

硬作风、硬举措,村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步立起来。

答卷:群众有了获得感,不忘初心再出发

“提出‘四不’承诺是为了取得群众的信任,也接受群众的监督。接下来,只有把‘蛋糕’做大,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才能让大家心悦诚服跟着你干。”潘柱升说。

面对紫南村落后的情况,他从产业、乡村规划入手。

起初,一些村民心里没底,紫南地理位置并不优越,能做什么?潘柱升带着班子调研后认为,以陶瓷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新战略、新政策,转变发展方式。

近10年,紫南村关停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落后企业,并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今,紫南商贸城、佛山最大水暖器材城、易运物流基地、禅城海鲜广场等专业市场一年比一年繁荣,带动餐饮、酒店业蓬勃发展,紫南经济再次腾飞。

与此同时,紫南对标城市做乡村规划,将生活区、种养区、办公区、工厂区、商业区等以河隔开,互不干扰;设立全市第一个村级市政管理处;建成禅城区第一个村级免费立体停车场,实行人车分流;修建25座自动化标准公厕;逐步清理河涌,绿化村道,修环村公路,建起16个休闲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

10年前,紫南村民人均分红846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亿,村民人均分红首次超过万元。

“分红年年涨,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干部正气、务实,潘书记‘四不’承诺都做到了,被大家叫‘义工书记’。”退休教师珍姨发现,这些年民风也好转了,心也齐了,“有了规矩,有了榜样,大家心服口服。”

村民潘根辉说,自己最服的是“拆房”事件。几年前,村里出台“宅屋改造不得超过四层”规定前一晚,一名村干部房子抢着封顶,但层高超标。村民有意见,找潘柱升要说法。了解情况后,潘柱升很气愤地对该干部说:“你参与这条村规制定,你这样做就是钻空子,带头违规!要么拆房,要么走人!”该村干部认识了错误,几天后便将违建楼层拆掉了。此后,再也没有村民违规。

良好的自然环境、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不仅吸引客商投资,也让此前外出的村民都主动回乡发展。回迁的村民刘瑞妹表示,“现在村里一点不比城里差,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和信任潘书记,他是真正想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作为“大老板”,潘柱升有底气做“义工书记”,这能复制吗?紫南该由什么人接班?不少人发出疑问。“可以复制!”56岁的潘柱升斩钉截铁地回应:“对照‘四不’承诺,除了‘不拿一分钱工资’,其它都可以复制。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要用‘非权力影响力’凝心聚力,用良心、匠心为民办实事。我正在通过传、帮、带培养这样的接班人。”

廉以立身 匠心为民

 

从不愿意回乡,到听从党性呼唤回乡大干一场,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把“上访村”变成小康村,潘柱升身上折射出的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令人动容。

放弃优渥生活回乡收拾“烂摊子”,这是不忘初心,深明大义。个人乘着改革的春风富起来后,还当饮水思源,寻回入党初心,领着乡亲们一起走共同富裕的路。新时代,需要更多像潘柱升这样的党员站出来,勇当先锋,挑起重担,富己及人,带领更多的群众,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千方百计让群众富起来好起来,这是牢记使命,蹈仁履义。既然干了,就要干出样子,这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所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组织的带头人需要时刻把群众记挂在心头,常思群众冷暖,常解群众忧思,有想法、有办法,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履行自己的庄严承诺,厚植党的群众基础。

作出“四不”承诺,这是清廉自持,避嫌守义。公其心,万善出。“四不”承诺给自己套上的是“紧箍”,换来的却是干群和谐、上下一心。正因此,紫南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起来了,一度涣散的民心重新凝聚,群众的信心和斗志也焕发出来了。这告诉我们,以廉立身,以廉立信,“领头雁”才能飞得安稳、干出成效。(黄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