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发布日期:2018-02-0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诚如一位研究隐蔽战线的学者所指出的,隐蔽战线具有“隐蔽性、危险性、战略性、策略性、灵活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对隐蔽战线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身处敌营,无论具体的任务是什么,稍有不慎,不仅有性命的危险,更有可能给革命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些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必须在多重角色中保持平衡,在对党绝对忠诚的前提下,认真领会党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的用意,找准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此才能不负党的嘱托。当然,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着实不容易,下面我们向读者介绍三位隐蔽战线上的英雄。

  孔祥桢:策反国民党军队高层

  孔祥桢1904年出生于山西晋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晋城第一个在当地发展的共产党员。入党第二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孔祥桢远赴苏联学习,直至1930年回国。他在苏联学到的本领,日后对他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小。

  1937年,孔祥桢来到西安。一年前,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这座古都中发生,在共产党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事变发动者之一的杨虎城被迫辞去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总指挥之职,在蒋介石的分化之下,十七路军瓦解,其中部分人员编成了陆军三十八军。三十八军下辖的十七师,师长赵寿山思想较为进步,组织交给孔祥桢的任务,就是要他做好赵寿山的工作,促其联共抗日。

  经他人介绍,赵寿山任命孔祥桢为十七师参议。随着赵寿山升任三十八军军长,孔祥桢开展统战工作的空间就更大了。1939年,鉴于军中士兵无长期抗战的决心、官兵之间的矛盾总是用打骂等陈旧的办法解决,孔祥桢建议赵寿山开办干部训练班,这一建议获得赵寿山首肯,孔祥桢被任命为教育长。

  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是开办干训班的主要目的,孔祥桢将八路军的新式整军经验引入了三十八军,在干训班中推广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还“以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和罗瑞卿写的《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为蓝本,写出了《战斗中政治工作实施细则配合办法》,利用旧形式,加入新内容,在进攻、防御和行军中,配合运用”。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3月,三十八军共举办五期干训班,孔祥桢一直负责其具体事务,有学者认为干训班提高了三十八军整体政治素质,为日后三十八军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事隐蔽战线工作要有极强的耐心,也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1945年7月,三十八军一部在河南洛宁起义;1946年5月,三十八军一部在河南巩县起义。此时三十八军军长并不是赵寿山,而孔祥桢也已离开。1943年,蒋介石对赵寿山的“赤化”十分